顶点小说

顶点小说>处于水火之中 > 第523章(第1页)

第523章(第1页)

工业生产获得了大发展。钢铁年产量已经达到25万吨,分为河南、山西和奉天三个主要基地。其中最早开发的舞阳钢铁基地产量占了四分之三以上。这在此时的世界已经是很高的产量了。而且生产手段还在不断进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煤炭开采量达到了每年500万吨,河南、山西、直隶、东北都有新开发的煤矿。煤炭产量增加速度极为迅速。石油、冶金、机械制造、化工、制药、电子等行业均有重大发展。

军工行业现在终于可以让我们的正规军全部按照建制标准使用自己生产的制式装备了。而且开始建立武器弹药的战略储备了。用缴获的武器武装正规军的时代过去了,有什么用什么,装备杂乱无章的时代也过去了。从英法俄那里得到的武器现在都成了民兵们的装备。或者部分成为了我们兵工厂收藏室的藏品。在清军各部得到的武器命运大致相同,只是有些充当了我们冶金工业的原料。有些成了在洛阳筹建的博物馆的藏品。

轻武器制造方面不仅是产量大大增加,而且兵器的种类也在增多。半自动步枪、狙击步枪、手枪、轻重机枪、掷弹筒,甚至火焰喷射器……炮兵发展最让人眩目,山炮、野炮、加农炮不断在试验中出现新的突破。现在第一军和第二军都已经建立了军属105毫米榴弹炮团。迫击炮和重机枪在野战军已经配属到每个步兵排,一些步兵班配属了轻机枪和掷弹筒。

早期的木质两栖车已经变成了收藏展览物品了。现在的装甲旅虽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坦克,但是装备的战车已经与最初不可同一而语了。战车兼有运兵和战场突击的功能,主要武器仍然是机枪。必要时后面拖带轮式山炮或者野炮增强火力。虽然第三军已经实现了机械运输机动,但是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军马。

第六卷富强之路

→第2章-扫平内乱(2)←

政治方面,我们在1982年底把民权党改组为大中华党,由徐亮担任党主席,陈浩任副主席。制定了一个相当民族主义的党纲。县一级在政府之外,设立了参议会,实行相当有限的民主。参议会选举产生,但是有选举权的人的条件是苛刻的,被选举人的条件更加严格。总的来说,有选举权的人也就是占了总人口的2左右,这已经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了。记得原来历史,日本是在明治维新后20年的1890年才确立了有限的君主立宪制度,当时有选举权的人口仅占人口的1多一点。

满清中央政府已经彻底成了摆设。洛阳的中华临时政府才是我们控制区的真正的行政权力中心。满清的军机处以及各个中央政府衙门实际上成了代我们向其他诸侯发号施令的执行机构而已。湘淮军系统控制区实际上也处于自治状态。连赋税也不向中央政府缴纳了,借口当然现成:平定叛乱的战争需要。只是关税仍然被我们控制,因为很多地方是洋人代办,湘淮地方诸侯不敢得罪洋人的。我们控制区的关税主权当然自己掌握着。满清贵族已经凋零殆尽,小皇帝也实际上是被软禁在宫中,没有行动自由。连皇宫的费用都被我们不断减缩。没必要让他们过于奢侈浪费。宫女、太监也是不再增添了。等着他们自然减员。国内尚未安定,我们的力量还不够强大,因为没有实际的统一,所以更要维护形式上的统一,这块招牌暂时还不能丢弃,还有很大用处。但是在我们控制区,通过不断的宣传教育,从官员到民众多数已经从内心抛弃掉了这个曾经进行种族大屠杀的代表腐朽与落后的政权。民族主义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洛阳政权代表了民族的复兴与希望,至少在我们的控制区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需要单独介绍一下铁路建设的成就。因为这不仅是成就,而且与即将开始的统一战争密切关联,可以说是与湘军战争的导火索。

到1864年夏天,湘军攻破金陵,洪氏政权灭亡的时候。我们控制区的铁路已经有了巨大发展。京汉线和津浦铁路的两座黄河铁路桥均建成通车。这样京汉线从丰台一直通到了信阳以南湖北境内的广水附近。而津浦铁路也通到了徐州。陕州到开封的铁路向东延伸到了海州也就是连云港的港口,并在徐州与津浦路接通。京汉线从正定向西通到了太原。天津与丰台间早已通车,又向冀东开滦煤矿延伸,而后向东北继续延伸越过山海关通到了锦州,正在继续向盛京、吉林修建。机车车辆采取自造和进口结合方式。人员采取培养、留学和引进结合方式。在正定县附近的石家庄开设了铁道专科学校。

丰台到张家口、济南到烟台的铁路也在修建中。各处的铁路几乎都是同时动工修建的。初期洛阳到信阳、开封的铁路取得的巨大经济利益使得我们发行的铁路建设债券和股票大受欢迎,沿途地方的土地所有人也十分乐意把土地作为股份投入到铁路公司中去。加上我们的中华银行的财力支持。铁路建设出现了类似美国西进般的飞速发展时期。但是修建速度还是比不上美国,那时他们一年修建的铁路以万公里单位计算的。现在我们的铁路包括法国人修建的加起来也也不过3000公里左右。

最大的阻碍来自湘淮军集团。铁路干线的修建当然要优先客货流集中而又建设便利的地区。这样运营后很快会取得极大收益。可是我们的陇海铁路向西阻于潼关。陕西此时已经是湘军的地盘。京汉线和津浦线向南延伸更是到了湘淮集团的根本之地。他们以战乱为由拒绝我们的铁路继续延伸。即使我们以清廷名义下令他们仍然找各种理由推托。湘淮系的重要人物虽然也开始重视发展近代工业,但是却对铁路采取了排斥的态度。只有左宗棠是个例外,但是他控制的闽浙地区暂时也不具备修建铁路的条件,只有在福建发展造船业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