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在工业新政的大旗,即将亮明的前夕,先前所定对外分批迁移宗藩、宗室事,川海商会负责捕奴团事,分流穷凶极恶的群体等诸多事宜,是需要悉数移交到理藩院这边去具体来做了。
有些事情是需要知道,有些事情是需要直管,理藩院所设清吏司等衙署,都会分摊子确权的。
熊廷弼、王在晋一听此言,心里就明白天子和辽东王,这是准备将一部分秘密谋划的部署,讲给他们,并叫他们担负起相应的职责了。
“为了大明,臣愿替君分忧。”
熊廷弼神情正色,拱手作揖道:“倘若这理藩院之事,臣不能做好的话,臣愿接受任何惩处。”
“有熊卿这句话,就够了。”
天启皇帝走上前,托起熊廷弼的双臂,道:“至于惩处之事,日后就不必再提了,现在的大明,在走一条新路。
纵使是朕也没十足的把握,能将此事真的做好。
幸好,朕有赵卿这等国士,亦有熊卿、王卿这等肱股,国朝还有众多贤臣良才,那才能有较大的机会,将此事谋划好,做好。”
尽管先前的大明,是处在上下摆烂的境遇下,且处在文贵武贱的格局下,但幸好先前的逐步清除,使得局面大幅改善。
以北直隶、辽东为首的地方,虽未明确新政之事,但却一直在默默做着,这也为大明积攒了不少底蕴。
“赵卿,你把要移交理藩院,具体只管或托管的事宜,都叫熊卿和王卿了解下吧。”天启皇帝面露笑意,看向赵志伟说道。
“好。”
赵志伟点头应道,便缓步走到龙案前,拿起那摞奏疏,朝熊廷弼他们走去,“飞白公,明初公,你们先看看这些吧。
先前国朝局势不定,有些事情不能提前暴露出来,不然会产生不少风波,那无疑是加剧国朝震荡。”
熊廷弼、王在晋相视一眼,随后便接过眼前的奏疏,相比较于王在晋,这熊廷弼和赵志伟接触的时间更长,故而对其行事风格更了解。
对必须要去做的事情,但受外部局势的影响,他往往都是先提前谋划部署,然后再择机公布出来。
这也是天启皇帝所默认的。
整个大明上下,除了赵志伟能这般做,但凡换一个人,那都做不出来。
“竟有这样的事情?”
“竟有这等谋划?!”
熊廷弼、王在晋认真看了所拿奏疏,分别对自己所见到的,都产生了惊呼,且二人的关注点不同。
“这个将国朝境内,犯下重罪,还有行反叛事等挑衅法纪之举,不按律处决,反分批迁移出大明,替国朝做些事情,设想的确不错。”
熊廷弼率先说道:“对我大明来说,犯下重罪者,被杀是震慑的一种手段,是稳定地方的关键。
但是同样来说,我大明治下百姓多是故土难离的,甚至有些面对死亡,都不愿离开生养的故土。